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直接关系群众生活品质与社会和谐稳定。近年来,我区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实践,推动社区服务优化、矛盾调解提质、治安防控升级等工作,取得较好成效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、基层社会变化和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化,基层治理中的短板逐渐显现。主要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:一是在治理协同层面,街道、社区、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间缺乏高效联动机制,导致一些问题处置流程冗长、效率低下,部分民生诉求久拖未决。二是在治理力量层面,基层社区工作者承担行政事务、民生服务等多重任务,加之法律调解、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短缺,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。居民参与治理的渠道较窄,“政府干、群众看”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改变,基层治理活力未能充分激发。三是在治理手段层面,部分社区仍依赖“人工排查+纸质记录”的传统模式,智慧治理平台建设滞后,政务服务、治安防控、民生保障等数据资源未有效整合,导致对特殊群体的动态监测不及时、矛盾纠纷的预警精准度不足,影响治理效能提升。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、高效化、科学化水平,特此建议:
一是健全协同治理机制,凝聚多方合力。由政府牵头,明确街道、社区及民政、城管、信访、公安等职能部门在基层治理中的权责清单,建立“问题共商、资源共享、责任共担”的联动工作会议制度,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,集中研判、解决跨部门跨行业治理难题。同时,搭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对接平台,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特殊群体帮扶、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,弥补政府服务在专业领域的短板。
二是壮大基层治理力量,激发参与活力。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,通过公开招聘、定向培养等方式,充实法律、心理、社工等专业人才。定期开展基层治理业务培训,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与专业素养。同时,进一步拓宽居民参与渠道,在各社区建立“居民议事厅”“网格议事群”等,鼓励居民围绕小区环境改善、公共服务优化等民生议题建言献策。建立居民参与激励机制,推动群众从“被动接受服务”向“主动参与治理”转变。
三是优化智慧治理手段,提升服务精度。加大对基层智慧治理的投入,整合现有政务服务、治安防控、民生保障等数据资源,搭建全区统一的基层治理智慧平台,实现特殊群体动态监测、矛盾纠纷线报与闭环处置、便民服务在线办理等功能,提升治理效率与响应速度。针对老年居民、残障人士等群体,开展智慧平台使用专项培训,并在社区服务中心配备“帮办代办”人员,切实破解“数字鸿沟”问题,确保智慧治理成果惠及全体群众。
(报送单位:刘湾街道政协联络组)

 陕公网安备61100202000094号
陕公网安备61100202000094号